“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这是《2023中国诗词大会》的亚军、来自静宁县的农民工选手朱彦军在介绍自己时说的第一句话。
“被安全帽压出的三七分”
记者来到朱彦军的家里时已是深夜,他的儿子朱保行正在学习。记者问她,父亲在他的心里是一个什么形象。他放下书,停下笔,说道:“关于父亲在我心里的形象,首先他是一个很刻苦的人,工作之余他总是坚持背诗。”在讲到父亲十年如一日地坚持背诗时,朱保行的脸上表露出的是骄傲、自豪以及敬佩。朱保行接着说:“父亲为这个家付出了很多,我记得高二暑假,父亲从外地回来,我们一起出去吃饭,出来的时候我注意父亲的头发特别长,是一个三七分发型。我当时就比较惊诧,父亲一直是一个很朴素、很老实的人,我就问了一句:‘爸,你为啥把你的头发弄了一个三七分?’父亲说:‘这个三七分是我戴安全帽压出来的。’这句话让我记忆非常深刻。
由于生活所迫,朱彦军常年戴着安全帽在工地上挥洒汗水。朱彦军的妻子陈玉玉说:“当时家里的条件不好,我们两口子常年在外面打工,能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很少,两个孩子是看到我们这么累、这么苦,所以从小就很自觉、很懂事。我又没读过书,他爸爸知道的也有限,所以两个孩子的学习全凭他们自己。”
朱彦军的努力上进、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励着两个孩子努力上进。朱彦军的女儿朱灵今年刚从复旦大学毕业,目前正在攻读复旦大学研究生学位。儿子朱保行现在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大二的一名学生,他说没有上大学之前,自己的成绩在班里是前几名,但是上了大学之后,才真的知道什么是人外有人,班里同学都是大神,所以自己得努力追赶,只有努力了才不会给自己留遗憾。
劳动美与知识美
记者见到朱彦军时,他穿着很朴素,戴着一副眼镜。虽说他是一名农民工,但由于他钟爱古诗词,常常与诗为友,满身的书卷气,与之交谈,会让人自然而然地想到“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
朱彦军对诗的执著,就连他的父亲朱德功也感到惊叹:“他读到初中就没有再读书了,当时让他继续念书,他觉得家里情况不好,就早早地去打工赚钱了,但是他走的时候,背走了我积攒的大部分书。我当时想着,他也许就是一时兴起,过不了多久就放弃了,但是没想到,他这一坚持,就有了今天这么好的成绩。”在无数个夜晚,朱彦军都在挑灯夜读,只有初中文凭的他,遇到古诗里面不认识的生僻字,就翻字典、注拼音,一遍又一遍地温习。
白天的朱彦军,是工地上一名勤勤恳恳的水暖工,背着水暖工具箱搬钢管、截钢管、安装维修水暖管道。晚上的朱彦军,是一位挑灯夜读的学习者,进入诗词歌赋的世界里,与古人对话,让他的精神世界更加充足,这个世界里再无工地上的嘈杂,好像外面的一切都与他无关。
他将体力劳动与诗词歌赋的两个极端美结合起来,就像是雨果说的一句话:“未来将属于两种人:思想的人和劳动的人。实际上,这两种人是一种人,因为思想也是劳动。”
耕读传家的烙印
静宁的本土文化“耕读传家”,在朱彦军一家人的身上有明显的体现。
朱彦军的父亲朱德功喜好读书、谈吐不凡,炕头边的木桌上放着两摞书,由于经常翻阅,大多数书看上去书页有点泛黄,书边还有磨损的地方。老人家看书的时候还会戴一副眼镜,他笑着说:“这副眼镜可有些年代了。”他说自己年轻的时候就很喜欢读书,那时候家里穷,见识到的东西很有限,要是手里有一本书,就可以知道外面的很多事,看的越多,知道的就越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那时候他就告诉自己,一定要让自己的子孙多读书。干一天的活,从地里回来,随手拿起一本书,一天的疲劳就烟消云散了。这么多年了,一天不看书,就觉得不自在。
朱德功在孙子很小的时候,就教他们背《悯农》,学习诗里的学问,学习诗里做人的道理,牢记一粥一饭来之不易,要珍惜家人的劳动成果。朱德功说,家里人人都喜欢看书,孩子们只要闲下来,不打游戏也不玩手机,很自觉地就会拿起一本书翻看。”
静宁县优良深厚的耕读文化,影响了朱彦军家的三代人,朱彦军家里的成功,也恰恰折射出静宁耕读文化的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