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苹果,供学生”,这是静宁人人生中的两件头等大事。
刚刚在《2023中国诗词大会》第8季总决赛上斩获亚军头衔的平凉市静宁县农民工朱彦军,一直在“供学生”这条路上奔波辛劳。饱读诗书的他,坚持终身学习的他,深深懂得知识的力量。儿子朱保行在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工程专业,女儿朱灵已从复旦大学本科毕业,目前正在攻取研究生学位。学习如同种苹果,在他这里收获了荣光;而他对教育的重视和敬畏,也收获了儿女的出息。
静宁人用勤劳和智慧铸就了静宁苹果和静宁教育两大品牌。甘肃省政府文史馆研究员郭三省这样描述:“静宁苹果和静宁教育之间有着共同的文化渊源和精神根脉,是争奇斗艳的并蒂之花,一脉相承的同根之果。静宁苹果产业给静宁教育事业奠定了切切实实的经济基础,静宁教育也为静宁苹果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近日,记者走进静宁县,试图梳理静宁教育与静宁苹果之间千丝万缕的血脉联系。
创新实践:果园中“单果管理”理念引入教育领域
静宁素有崇尚文化、重教兴学的优良传统,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446所,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先进县、全国扫盲先进县、全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等。静宁一中、静宁文萃中学等学校呈现出文化厚重的历史传统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教育名人辈出,教育成果斐然,人文积淀深厚,正是静宁教育的典型特征。自恢复高考以来,全县累计12.3万名学子考入大中专及以上院校,76名学生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城乡居民户均有一名大中专以上毕业或在校就读大学生。
从宏观层面看,这些数据无不彰显着静宁教育的地位和影响力。
“静宁县充分尊重学生成长的规律,推行‘三全’教育观,即全体学生在全过程上的全面发展。静宁教育的评价方式的变革,消除了高考质量上的‘大小年现象’,实行‘单果管理’,评估上采用‘县均线’,评估方案‘三上四下’,广泛吸收集体智慧,采纳一线教师意见,充分讨论,反复酝酿,公开公正,简单易行。静宁教育在科学评估机制下,产生了巨大的内生动力,实现了健康稳步持续增长。”在有关静宁县教育发展的资料上,记者见到了上述表述。
为什么静宁人会想到将果园管理中的理念引入到教育这一完全不同的领域?果园中的“单果管理”“精准滴灌”的理念移植到教育上,会成就怎样的教育大业?
静宁人向记者讲述了一个故事。1997年,国家林业部的一位处长来静宁调研,当她看到静宁的苹果又圆又大,吃起来又脆又嫩香甜可口,大为惊叹!尤其是苹果通身圆润,着色均匀,认为由于光照的关系,苹果的背面不着色不太可能如此均匀,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便专门去静宁县治平乡胡家塬的果园一探究竟。
当处长看到果园精耕细作,铺着地膜,压着细沙,果农像看护婴儿一样细心地务作果园,十分震撼。果农解释说,地膜可以起到保墒和反光的作用,到了着色期,阳光照到地膜上,反射上来,苹果的背面便会相应着色。如果还有着色不均匀的地方,便动手把苹果轻轻翻转一下!处长感叹说,这得花费多少劳力啊!果农说,“我的每块果园有多少棵树,每棵树上有多少个苹果,我都清清楚楚。每颗苹果要务作成商品果,得从手上过九到十次!”
学生们在果园体验丰收的喜悦。
从果农对待苹果的严谨态度和技术细节上,许多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深受启迪,看到了教育管理上粗放和不足。大家天天都在喊因材施教,却没有真正做到尊重教育规律,发展学生的特长。于是,静宁教育工作者便把“单果管理”的理念移植到教育上,引进到课堂中。
在静宁县德顺小学,记者了解到,该校坚持多元化评价学生,定期综合评选优秀学生、文明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专项评选优秀运动员、解说员、小演员、发明能手、实验能手、拾金不昧好少年,以多元评价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相比以前纸质测试的分数成绩单,现在我们给家长呈现一份综合素质分析报告,让家长更全面了解孩子的兴趣和潜能。”该校有关负责人说。
书画教学让学生传承传统文化。
在作业设计方面,该校从创新出发,通过突出素养、形式多样、评价多元、分层布置,改变简单重复、全班统一的作业现状,让作业有趣、高效,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在一张作业清单上,记者看到,作业以自选形式呈现,各年级统筹了作业量和作业时长,学科作业几乎都设计了必做的基础作业和选做的实践类作业。
“和家长一起罗列一下年货清单,共计算出相应的开支。”“自己的压岁钱怎么花,列一个计划。”“用尺子量一下身边的物品,并计录下来。”……
这是三年级学生的数学作业,以生活素材为情境,以解决问题为线索,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其对数学的热爱。
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正在成为静宁县各级各类学校校长、教师的行动自觉。静宁三中的艺术课堂、城关小学等学校的劳动实践课堂,使一间间教室成为一个个充满爱的小小家园,营造了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阿阳小学等学校一面面班级文化墙熠熠生辉,散发着浓浓的书香气息;阿阳实验学校、南关小学、新城小学等学校独具匠心的班级作品栏给每位孩子展示智慧和才华的空间,挥毫泼墨的“书法天地”、栩栩如生的“绘画世界”、精致有趣的“好书推荐”,成为教室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静宁一中、静宁二中、文萃中学、威戎小学等学校精心设计的班牌、班名、班训、班歌,充分体现班级的理想追求和目标愿景,凝练共同语言密码,丰富师生精神内涵。
从细微处观察静宁教育,更能体会到学生们的幸福感。让每一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静宁教育工作者用“单果管理”“精准滴灌”,守望岁月,静待花开。
在许多平凉人的心目中,静宁教育是响当当的品牌。静宁教育的名气一方面体现在办学具有先进的“单果管理”理念,鼓励进行创新探索;另一方面,是政府持续加大投入,形成了优质均衡的教育发展环境,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最为合适的教育。而政府推力的背后,静宁苹果产业功不可没。
事实上,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再到着眼于培养学生创设成才之路,静宁教育围绕创设“学有优教”环境,已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教育发展生态,正在不断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迈进。
如今,不只是国内的清华北大等名校中中活跃着一批静宁的优秀学子,在英国剑桥、美国哈佛、日本早稻田等世界一流学府,也有静宁的学子攻读研究世界尖端科技,为构建人类共同体而不懈努力。
人才输送:静宁教育为静宁苹果提供智力支持
上课铃的铃声响起,平凉机电工程学校专业课的教室里却空无一人。而学校苹果产学研联盟基地却挤满了人。学生们在这里围在一起。有的观察树形,有的修剪分枝,像是经验丰富的老农。
原来是该校把园艺实践课,给“挪”到苹果园来了。老师先进行演示,为了让学生们吃透原理,还会让亲自动手实操,然后再做点评。嫌自己学得还不够,学生们还会在课堂结束后,主动留下来,在苹果树前对照老师的讲解观察、研究。
学生们听专家讲解果树修剪知识。
这里所呈现的教育场景,与大众心目中对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截然不同,这里推进的改革创新探索,更符合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想象——职业教育,就应该务实而有用。
该校除开设基础文化课外,主要开设生化基础、遗传基础、植物生产、植物保护、果树栽培技术、果蔬贮藏保鲜与加工等专业课。该校的园艺专业学生就业采取升学再就业模式,十年来升学率达到百分百。有多名学生考入甘肃农业大学本科。
王伏帅是平凉机电工程学校(原静宁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农牧系园艺151班的学生。学习生涯里,一堂堂的理论培训课,一次次的校外实习实践,让她把学到的课堂知识和生产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园艺技术超过了也曾在该校就读的父亲。在她的技术支持下,父亲一口气建起了3个日光温室,栽上了油桃和杏子,利用反季节栽培,家里的收入增加了3至5万。王伏帅除了帮助父亲种好自家的果园之外,还经常培训和指导村民怎样种好出好果子。“现在我觉得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每天虽然很累,但很充实。也希望用自己的所学能真正帮助到乡亲们。”王伏帅说。
体验采摘乐趣。
获得市级技能实训三等奖的任元银即将毕业,他准备报考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平凉机电工程学院3年的学习中,他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训中积累技能知识,帮助父亲管理果园。看到父亲对覆膜技术的陌生,他告诉父亲,“果园覆膜的时候要中间高两头低,这样才能有效地将雨水收集在行间,下渗到土壤里边。并且要覆黑膜,黑膜也有好几种材质的,其功能也各不相同。”父亲第一次觉得,自己这个务果“老把式”要输给这个毛头小伙了。这两年,任元银把自家园子和村民家里的果园修剪得个个亮堂,年年丰产。他还指导村里的人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改善了果树对肥料的吸收效率,使肥料的利用率提升30%左右,节约了一大笔果园原材料费用。村民都夸他“本事好”,是“务果小能手”。他也为自己能在熟悉的果园里找到人生的坐标而高兴。
“科学需要实践的启发。”这是该校的教学理念。从教室到果园,师生们带着理论走出书本,扎在田间地头,结出累累硕果。学校苹果产学研基地获甘肃省首批职业教育生产性实训基地;学校与县人社局联合开展的果业培训,获全国劳务品牌;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获省级骨干专业;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研发课题获国家部委年度重点课题一等奖、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近5年,园艺专业学生参加省市技能大赛获奖286人。
平凉机电工程学校为静宁苹果产业链输送了大量人才。瞄准数字静宁苹果建设,该校正加快建设无人机组装培训基地。她的创新立校,她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她扎根静宁大地又勇挑乡村振兴重任的本色与担当,让很多人相信:中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样本就在这里。
静宁苹果产业链上,静宁新生代正逐步接过父辈旗帜,在父辈所创造的辉煌上,再度书写新的篇章。
静宁大地上,各个行业聚集了太多的青年才俊。另人欣喜的是,还有更多有志有识的游子,聚集在“归雁工程”的旗帜之下,反哺家乡,报答养育之恩。
中共静宁县委书记何鹏峰说,静宁历届县委、县政府,统筹推进,持续接力,事业重抓教育,产业主抓苹果,形成了“科学加五苦,创新争一流”的静宁教育精神。在发展苹果产业上坚持践行初心,坚忍不拔,自强不息,探索创新。静宁苹果和静宁教育的这些做法和精神,从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从工作上是一如既往的,从发展上是一以贯之的。是既往经验的提炼总结,也是未来发展的精神动力。
静宁苹果和静宁教育,是静宁响当当的两大品牌。“种苹果,供学生”,静宁人把这两件事做到了极致。而它们之间又形成了一种隐秘的情感和物质联结,良性循环,彼此成就,共结硕果。
编辑:赵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