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静宁县把文明城市创建作为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文明程度的重大举措,聚合力、强举措、破难点,全力以赴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城市活力不断迸发,效能持续“蝶变”,为文明城市创建按下“美颜”键,不断积聚动能、蓄势赋能。
聚焦城市高质量发展美的视觉,传递文明之音。走进静宁县的大街小巷、公园广场、居民小区,随处可见的“高颜值”让人赏心悦目。文明城市的深入开展既美化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展现了良好的公共秩序,又潜移默化地传递着文明之音。
县城街道的整洁是一座城市的“脸面”,对外展示的名片。为全力做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给居民营造一个视觉上舒适、干净、美丽的街道环境,今年,静宁县持续加快城区道路建设,以更大力度推进城市更新,计划实施“五大工程”重点项目,拟建成东城区路网贯通工程(一期),新建南环东路、东二环和东关路南段等城区道路3条,维修油铺破损路面1.6万平方米;统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城区集中供热二期、内涝治理、雨污分流工程,建成生活垃圾中转站;建成体育馆、奥林匹克体育公园,精心打造城市新地标。这些城区项目的规划,既注重项目建设地域化和个性化,又巧妙地融入静宁人文元素,体现地方特色、城市创新,彰显了县城的时尚活力。
镜头下的特色小区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更是创建文明城市的基础,一栋楼一个墙绘主题,一个楼道是一幅画,一个社区形成一个特色。按照《静宁县创建文明城市四级网格管理工作方案》职能要求,进一步优化提升原有网格划分,由31名县级领导、二级网格长包抓城区中心区域14个社区和7个村的159个网格,将9万余名居民群众全部纳入网格,形成庞大的网格体系,实现网格管理无盲区、点位建设全覆盖、服务群众零距离。居民小区方寸之间,做到对美的遇见,走进德美润园小区,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小区道路、栩栩如生的墙绘、淳朴温婉的笑脸……与小区内的自然风光相互映照,行走其中,如入画境,文明气息扑面而来,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聚焦城市高质量发展打造美的环境,建设文明乡村。文明生沃野,心田沐新风。静宁县以创建文明城市带动创建文明村镇,助力乡村振兴,基层发展呈现新风貌,涌现了一批文明村镇示范村、“美丽庭院”示范村。
静宁县古城镇美丽乡村一角
走进古城镇,看到村道巷道干净整洁,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独立的小菜园、小花园形成一个个“微景观”,勾勒出一幅和谐美丽的乡村画卷。去年以来,古城镇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立足镇情村情,坚持规划引领,注重建管并重,努力打造功能齐备、设施完善、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现代村庄,切实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城川镇大力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形成了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乡村治理智慧指挥平台、“五好文明家庭”积分超市等多元并举的乡村治理体系,建立了“网格+积分”的运行机制,夯实了以网格员为主体,党员、村干部、退休干部和乡贤、志愿者为支撑的五位一体网格力量,着力打造了“一核多元,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模式。
聚焦城市高质量发展播撒美的文化,共享文明生活。静宁县注重发挥文化滋养涵育作用,从大处布局、从细节入手,将城市文化融入点滴、汇入日常,用文化生活增添城市魅力,用榜样能量凝聚道德力量,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市民文明素养,特别是近期静宁县农民工朱彦军在《2023中国诗词大会》中的众多参赛者中脱颖而出,夺得亚军,三十年挑灯夜读,诗词大会一朝成名,把静宁人坚守信仰的文化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朱彦军用行动彰显了榜样的力量,弘扬了静宁人强大的文化底蕴,让文化之美浸润人心,让文明成为县城的动人风景。
静宁县文联组织的“唱响一座城——静宁县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将作为一个文艺品牌持续打造,并与“快乐一座村庄——静宁县红色文艺轻骑兵下基层送欢乐树新风活动”形成城乡互动的生动局面,丰富城乡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助力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开展“快乐一座村庄”“唱响一座城”“一个苹果的风雅颂”“一张照片”等文化下乡活动的同时,静宁县还举办2023年“文化进万家·非遗闹元宵”文化活动,用古老的形式,唤起老一辈对原汁原味传统民俗的记忆,唤醒年轻一代对非遗文化的认知,为非遗文化注入青春的力量。太平鼓、打花鞭、乡村社火等非遗活动轮番上演,威武雄壮的锣鼓、上下翻飞的彩扇、跑旱船以及经典的扮相,为群众带来无限的欢乐。
据了解,近年来,静宁县聚焦打通文化惠民的最后一公里,以助力乡村振兴为抓手,开展送戏下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等活动,为广大村民送上文化大餐,将党的温暖和关怀送入基层群众心间。先后组织开展2022年甘肃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暨“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周五志愿服务活动780余场(次),开展乡贤进村讲故事活动220余次。在文明城市创建进程中,静宁县不断厚植文化底蕴,擦亮城市名片,将城市文化自觉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为城市文明建设增添色彩、焕发勃勃生机。
来源:静宁县创城办
编辑:郭 娜
编审:马永萍 胡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