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泾河传》之三十:崆峒山:道家诞生的地方
2019年11月30日上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登上了位于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的崆峒岛,陪我一起上岛的芝罘区文联主席李绪政,把我介绍给崆峒岛社企党总支书记王中平说:“这是来自平凉崆峒山的客人!”王书记一把抓住我的手,紧紧地握着不放,用浓重的山东口音说:“老家来人了!” 那一刻,我才知道,在遥远的东海之滨,竟然有一座以崆峒命名的岛。那座小小的岛距离烟台市区仅仅9.5公里,是距离烟台市区最近的海岛。崆峒列岛是个大家族,大大小小的岛屿有十几座,有卧佛岛、担子岛、柴岛,有被称为文曲岛的马岛,有龟岛和蛇岛组合成的玄武岛,还有元宝岛、天鹅岛。从空中鸟瞰,这些小岛和礁群呈北斗七星状排列着,如众星捧月般簇拥着主岛。 我没有想到,一座崆峒山,一座崆峒岛,远隔1620公里,却有着共同的玄武崇拜,崆峒岛上的居民们居然一直是把陇山东麓泾水之滨的崆峒山当作自己的娘家。 崆峒山的历史,按照《庄子·在宥》的记载,起始于黄帝时期:“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夏代的纪年开始于公元前2070年,五帝所处的时代在夏之前,黄帝作为五帝之一,其所处的时代约为至今4800年前后,这与我们常说的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基本契合。 黄帝问道的崆峒山在哪里?春秋时期成书的《尔雅》有“北戴斗极为崆峒”之说,认为崆峒山在北斗星的正下方。日月经天,江河纬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古人眼里,北斗七星虽然春夏秋冬时有变化,但它所指的方位一直是北方。崆峒山头“戴”的是北斗星,北斗星下“覆”的是崆峒山,这也说明了崆峒山的方位在北方。 截至目前,见诸于各种资料的介绍,天下至少有10座崆峒山,其中南方有二,一在江西,一在四川;中原有三,全部在河南,禹州、汝州、虞城各有一座;东方的一座在天津蓟州;西北有四,全分布在甘肃,陇东的平凉和庆阳各一座,陇中在定西的岷县,河西走廊在张掖的高台。胶东半岛烟台市芝罘区的崆峒岛,还不在其列。 黄帝问道的崆峒山,究竟在哪里?答案其实早就有了,太史公司马迁2000多年前就已经告诉了我们。《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黄帝立为天子,沿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去巡视自己的辽阔疆土,西去的是崆峒山,与之相比照的还有一座鸡头山。一个“北戴斗极”,一个“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已经明确地框定了崆峒山的坐标——西北。这也就成功锁定了地处泾水之滨、六盘山东部延伸带上的崆峒山,这里是上古时期崆峒戎活动的区域,而崆峒山前峡的香山(鸡头山)古道,即历史上的六盘山鸡头道,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必经之地,是古丝绸之路西出关中的要塞。由此可见,黄帝当年问道的崆峒山就在泾水之滨的陇山东麓。 崆峒山的身躯很伟岸,泾河从60公里外的老龙潭二龙河上游的泾河垴发源以后,穿越十万沟大峡谷,逶迤南来;同样发源于陇山深处泾源县境的胭脂河,穿越胭脂河大峡谷,款款西来。两条幽深的大峡谷,潜伏着两条奔腾的河流,在陇山东麓切割出一座神奇的山脉——崆峒山。两条峡谷,一前一后,十万沟为前峡,胭脂河为后峡,两条峡谷携手蹈足,两条河流比肩踏歌,在崆峒山前的望驾山交汇一处,掀起泾河这首气势恢宏的山水乐章的第一次高潮。 崆峒山的出身很高贵,华夏民族的雏形还未形成,国家秩序还未建立的时候,崆峒山就已经站在人类文明的奇点上,光芒四射。最迟在4800年前,人类文明的始祖黄帝就千里迢迢,从遥远的中原大地来到这里,向居住在崆峒山上的道家祖师广成子问道了,崆峒山就毫无疑义地成了中华文明的一颗定盘星。 黄帝来过之后,崆峒山的名气开始响亮起来,先是秦皇、汉武慕神仙事,后是李白、杜甫壮游祖国大好河山,再后来是谭嗣同、林则徐去国怀乡,旅途羁绊,都无一例外地来到了崆峒。前者是以帝王之尊,来这里探寻治国之道,寻求长生不老之术,后者则是以游山玩水之名,来化解身处江湖之远无缘庙堂之高的心中块垒。 崆峒山作为道家名山,其发展脉络其实是有迹可循的,它直接脱胎于道家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诸子百家非常活跃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文艺大复兴的时期。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其时林林总总的数得上名字的学术流派有数百上千家,其中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也有几十家,到最后真正发展成为学派的有12家,这就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其代表性的人物有管子、韩非子、老子、庄子、墨子、孔子、孟子、荀子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几乎与春秋战国同一时期,在西方世界也出现了对后世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几位思想大家,这就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印度的释迦牟尼等。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奇迹在东半球和西半球同时出现,这些精神导师对人类命运的思考,所产生的思想结晶,灼灼其华,光耀万代,给刚刚走出婴儿期的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光亮。 在东方中国的大地上,诸子百家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互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值得注意的是,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乱蜂起,人们迫切需要有一个安定的生存环境,于是老子、庄子倡导的道家思想应运而生,他们主张崇尚自然,清静无为,反对暴力,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家的这些思想和主张,与处于乱世之中深受战乱之苦的人们企求安定和平、向往自然和谐生活的祈愿不谋而合,这也是道家之所以产生的思想根源。 4800多年前,黄帝登上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给崆峒山深埋下道家文化的根柢。3000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春风,再次唤醒了崆峒山,道文化的萌芽于是在这里破土而出,道源圣地的地位从此便确立了下来。汉代黄老之学大兴,武帝西巡崆峒,在山上建广成殿。唐代贞观年间,李世民给中台滹沱寺赐田亩,仁智禅师主持修凿上天梯,从那时起,崆峒山佛道共存。北宋乾德年间,在崆峒山主峰马鬃山创建真武殿;仁庆年间,西夏兵马入侵陇东泾河流域,遍地烽烟,生灵涂炭,崆峒山众僧抵御夏兵,保民有功,获朝廷赐紫封号;政和年间,宋徽宗颁旨重修崆峒山麓问道宫。明代韩王驻藩平凉,传10代,历221年,前几代韩王崇道,仿武当山,在崆峒山主峰马鬃山顶建皇城,供奉真武,道教蔚为大观;后几代韩王礼佛,广建佛寺,兴建浮图,嘉靖年间费工10年,在崆峒山中台修凌空塔,在平凉城东关建延恩寺塔,佛教盛极一时。以至于今日,崆峒山主峰以道教为尊,山腰的东西南北中五台则遍布佛教的宫殿寺塔,形成了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处石府洞天的宏伟规模。 毫无疑问,崆峒山首先是泾河催生的作品,但她更是人类文明结出的果实,作为扎根在中国传统文化根柢上的崆峒山,作为道源圣地,她的历史文化,她的宏伟建筑,还有她的三教合一,她的晨钟暮鼓,每一项拎出来都是一部厚重的大书。 从地质构成上看,崆峒山很古老,3亿年前的造山运动中,她和陇山山脉一起拔地而起,成为关陇地区地标性的存在。她独特的丹霞地貌,正好促成了香山作为鸡头山的方形山头的地质特征,在整个陇山地区独一无二,所以,崆峒山被公布为国家级地质公园。 从文化承载上看,崆峒文化的内涵体现在崆峒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以多种形态呈现出来,既有精神层面的,也有物质层面的,由养生文化派生出的崆峒武术、崆峒美食,由民俗文化演绎出的香包、剪纸、皮影,由民间文化生发的笑谈、社火、说春官、泾渭花儿、民间小调等,让崆峒文化彰显为一种极富包容性、多元性的文化形态。 2014年,甘肃崆峒山与湖北武当山同时亮相中央电视台4频道《城市一对一》栏目,作为央视现场崆峒山的推介嘉宾,我亲自见证了道源圣地崆峒山与道教名山武当山的巅峰对决。崆峒山道源文化,崆峒山三教合一的包容,以及金庸笔下的崆峒武术,给全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作为一座名扬四海的西陲名山,崆峒山既有黄帝问道、秦皇汉武登临的高光时刻,也有宋元明清时兵燹交替匪患袭扰的至暗时刻。她既要面对自然界的风刀霜剑,更要面对非常时期那些无知者的作贱和侮辱。20世纪30年代,民国时期甘肃省政府竟然将其作价2万银元,面向社会拍卖,后因无人问津而作罢。80年后的2019年,崆峒山被当地政府当作一种旅游产品,打包“出手”给国内一家知名旅游公司,第一年卖,第二年倒,第三年仓促收回。因为拖欠工资,职工上访,一团乱麻,一地鸡毛,最终以闹剧收场。 很多次,翻看2019年游览崆峒岛的老照片,我都会沉浸在这样的想象里,站立云端,极目望远,一边是地处陇山东隅西北偏北的崆峒山,一边是1600公里以外东海之浜的崆峒岛,她们就像是一对双胞胎,即使相隔千山万水,却依然筋骨相连,血肉相亲。大自然的神奇造化真的让人叹服,同一个崆峒,同处于北纬35度线上的崆峒岛与崆峒山,她们是如此的不同,却又是如此的相互纠缠:崆峒山主峰香山海拔2123.5米,崆峒岛主峰北山海拔63.8米,相差整整2000米。但当黄帝秦始皇他们“西至崆峒,登鸡头山,东至于海,登上崆峒岛”的那一刻起,崆峒山和崆峒岛就注定是相亲相爱的亲姊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