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静宁大地叠翠流金、风光正美,一幅产业兴、农村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徐徐展开。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静宁县界石铺镇按照“产业强镇、文旅兴镇、生态立镇、惠民安镇”的理念,努力打造全县草畜产业发展重点镇、设施蔬菜产业中心镇、乡村振兴发展示范镇、红色旅游产业特色镇和全市平凉红牛产业强镇,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了坚实基础。
增收聚宝“棚”:“蔬”写产业富民路
近年来,静宁县界石铺镇在抓好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的基础上,加快产业实体建设,大力培育多元富民产业,按照“扩量、提质、创牌、增效”的发展思路,不断优化区域布局,扩大种植规模,强化科技支撑,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打造特色品牌。
深秋时节,界石铺镇李堡村智慧特色蔬菜产业基地的166座日光温室里绿意盎然,菜农正忙着采摘销售蔬菜……
界石铺镇把蔬菜产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助推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以特色产业培育、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了蔬菜产业扩量提质创牌增效步伐,促进了蔬菜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李堡村现代设施蔬菜产业园固定资产和收益归集体所有,按照主动报名、自愿承包的原则,分包给1家企业、3家合作社和32户农户自主经营,其中企业、合作社租金每棚每年5000元,农户租金每棚每年3500元。农民孙忠诚此前种植洋芋、玉米等传统农作物,小面积种植过大棚蔬菜,今年村上建成蔬菜产业基地后,一下子承包了3座大棚。
孙忠诚说,今年我们两口子承包了3个棚,其中2棚西红柿,1棚黄瓜,黄瓜10月份开始卖,已经卖到快结尾了,大概能卖2500多公斤,价钱是每公斤1.25元。蔬菜棚一年冬春两茬,冬茬西红柿大概到腊月就可以上市了。
为强化科技带动、做好运营文章,界石铺镇政府引进了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入驻基地经营,利用农业经营主体资金、技术和市场优势,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种植,强化菜农培训和高素质农民培育,进一步解决生产、管理、销售及村民就近务工等问题,促进园区整体提质升级,实现标准化、科学化发展。
“作为招商引资企业,我们在界石铺镇李堡村种植16座日光温室和1座3000平方米的玻璃温室,2座2000平方米的育苗中心,与省农科院蔬菜研究中心、兰大、甘农大的专家团队合作,研究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另一方面,我们以线上线下的模式进行销售,跟农户签订订单,以订单的方式进行市场推广。”甘肃中穗农业公司总经理王绍文说。
界石铺镇着眼提升蔬菜产业园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坚持在建设生态园区、发展有机果蔬上做文章,布设形成育苗区、种植区、分拣加工区、交易区、贮藏区、尾菜处理区及有机肥生产区等7个标准化生产功能分区,聚力打造集种苗培育、蔬菜生产、技术创新、加工销售、信息服务、冷链配送、观光采摘、生物菌剂加工于一体的全链式高标准现代化设施蔬菜产业园区,以促进群众就业并实现稳步增收为目的,为加速乡村振兴凝聚“新力量”。
界石铺镇肉牛标准化养殖基地
特色产业“兴”:“牛”气冲天助增收
走进静宁县界石铺镇崔岔村村民杨顺院家的肉牛养殖场,两座标准化牛舍映入眼帘,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肉牛悠闲地吃着饲草。他一边忙碌着清理牛舍、添加草料,一边高兴地说:“我养的牛主要是‘平凉红牛’和‘西门塔尔’,共有15头牛,这几年养牛的经济效益挺好的,我想继续扩大养殖规模,镇党委、镇政府对我给予了大力支持,在镇干部的协调下,我贷了15万元低息款,为扩建牛棚奠定了基础。”
界石铺镇以供港肉牛标准化养殖及出口创汇基地为示范引领,积极探索先进模式,以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精细化养殖为主,以点带面,以基地为中心,辐射全镇牛产业走出了一条特色的发展之路。
静宁县界石铺把发展红牛产业作为调结构、稳增长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工作来抓,打出了一套“组合拳”。通过招商引进江苏锡航农业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全资投资1亿元,建成锡航农业万头肉牛养殖基地;争取项目资金支持,招商引进北京北斗创业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建成500头养殖规模的北斗生态农业牧场;吸引1名“归雁人才”回村投资建设200头养殖规模的养牛小区。利用平凉红牛供港基地与香港五丰行签订的红牛出口配额和市场信息等资源优势,探索建立产业公司联项目、龙头企业联市场、合作联社联组织、村集体联养殖户、养殖户联基地的“五联”机制,采取“企业统一供种、农户分散繁育、基地集中育肥、企业订单销售”的平凉红牛养殖模式,培育带动7个肉牛养殖示范村、建成南山梁流域3万亩优质粮饲兼用玉米种植基地,10个村办养殖合作社和168户养殖大户走“品种化繁育、规模化养殖、一体化服务、品牌化经营”的路子,将村集体和农户紧密吸附在产业经营链条上,实现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四方受益的共赢目标,目前,已累计供港出口以平凉红牛为主的优质肉牛5692头,今年第一批902头供港澳配额已全部完成,创汇2260.8万元,让平凉红牛走向了高端市场。
界石铺镇党委书记刘晓刚表示,近几年,界石铺镇围绕发展壮大平凉红牛产业,抢抓市县两级大力扶持发展“平凉红牛”产业的政策机遇,坚持把做大做强牛产业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实施饲草保链、良繁稳链、基地固链、循环延链,着力在扩量、提质、增效上做文章,全力创建平凉市牛产业强镇。“今年在锡航农业的支撑带动下,全镇的牛饲养量力争突破2万头!”刘晓刚对红牛产业发展充满信心。
打造致富“果”:“梨”振兴更近一步
致富路上,全“梨”以赴。
每年初秋,静宁县界石铺镇就开始热闹起来,梨果成熟压弯枝条,村民脸上挂着丰收的喜悦,空气中果香四溢还浸润着丝丝甘甜。 界石铺镇的果农们正忙着摘梨、装箱、运送。
说起静宁,除了最为知名的“静宁苹果”,还有一张新秀名片“静宁早酥梨”。
界石铺镇是静宁县有名的梨乡。梨产业是当地特色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静宁县界石铺镇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兴产业,规划发展乡村振兴特色产业。早酥梨作为传统产业,镇上持续加大早酥梨产业扶持力度,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业布局,探索建立更加有效、更加长效的发展机制,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助力当地百姓走上一条飘满“甜味”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颗梨,致富一方人。“种梨成了新农人,卖梨过上甜日子”,对曾经种植传统农业的静宁县界石铺镇李堡村上川社村民李大良来说,就像是做梦。
李大良是静宁县界石铺镇李堡村的务果能手。在细心管理下,他家的6亩早酥梨品质好,早酥梨卖价是村里拔尖的。光是早酥梨一项就收入3万多元。李大良说,梨树管理简单,投入小,收益好,还想多栽几亩。
目前,界石铺镇梨产业种植面积达1.5万亩,其中挂果园0.8万亩,总产量达到1.54万吨,产值6240万元,平均每户增收2万元,果农们积极加入合作社,按照合作社的指导,统一施肥管理,提高果品品质,统一收购,通过线下及线上销售。静宁县界石铺镇镇长陈兵兵说:“广东、深圳、湖南、湖北的客户评价比较高,对目前的早酥梨市场前景非常看好。”使“静宁早酥梨”成了除苹果之外的又一张亮丽名片。
“‘静宁早酥梨’个头大,水分多,口感鲜嫩,肉质酥脆,一口咬下去都是汁,我每年都会带小孩来采摘。”来自会宁县城的魏先生利用周末休息时间,专门带着孩子驱车几十公里,就为了采摘地道的“静宁早酥梨”。
静宁县界石铺镇以梨为媒,围绕“静宁早酥梨”做文章,坚持“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与网络直播结合”的发展思路,融入梨文化,唱响本土品牌,促进梨产业健康发展,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沐浴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在静宁县界石铺镇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一股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的热潮正在兴起,静宁县界石铺镇正以时不我待的韧劲、只争朝夕的干劲,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踔厉奋进、阔步前行,一幅“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农村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