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树老、果农老”,是不少以林果业为经济来源的地区面临的普遍难题。王坪村,是静宁县160个果品专业村之一。这些年,村里的不少果树出现了病变老化、品种退化的现象,效益也是越来越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坪村进行了一场生产模式和管理方式的变革。
眼下,静宁县早熟苹果进入采摘后期,晚熟红富士也到了要取袋的时候。余湾乡王坪村村支书王家界一天到晚忙碌在果园里。
秋季是果树拉枝的关键期,村里的技术员王虎珠时常会被村民们叫去指导帮忙。
果农王家全准备去自家的新果园里采摘苹果。在他家的矮化密植果园里,红彤彤的苹果挂满了枝头。
王坪村地处静宁县东南部,土层深、日照长,昼夜温差大,通风透光好,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让村子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发展起了苹果产业。前几年,村里的老一代苹果树因为树龄老化开始出现了病变、品种退化的现象。苹果品质下降影响村民们收入下滑,这让村支书王安界很是着急。腐烂病,是由苹果黑腐皮壳菌侵染所引起的病害,会导致苹果树枯萎死亡,甚至会出现传染现象,是对苹果生产威胁很大的毁灭性病害。在王坪村,由于树龄老化和管理不当患上腐烂病,最后蔓延整个园子的不在少数。除了病害,由于乡村劳动力弱化、机械化智能化管理程度低,因无人打理造成的果园废弃问题也相当严重。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静宁县开始开展老果园改造计划,推行矮化密植管理技术。经过评估,王坪村成为全县第一个果园改造示范村,村支书王安界成为改造计划的负责人。
根据改造方案,为了便于管理,王坪村村两委统一回收果农的土地,统一规划后重新分划到户。病变老化的苹果树,全部挖掉根系,重新换土移栽新品种。无人管理的果园,由村办合作社流转果园代管经营,农户可以在园区务工,形成“土地流转收入+劳务收入+入股分红”的多元增收渠道。在王安界他们看来,这项果园改造计划会有效解决果园废弃及生产低效低质问题,降低村民的生产经营风险,是利村利民的好事。但方案公布之初,包括王家全在内的很多村民并不认可。
老果园改造,说起来容易干起来难。“难”在老果园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难以统一规划;“难”在果农意愿不统一,只盯着眼前的收入,想不到几年后改造的成效;“难”在果农对新技术不了解,不相信新品种能给他们带来更高的效益。村民们顾虑重重,王安界他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通过入户调查,召开村民会议,对于村民们提出的划地公平问题和新品种生长期间的收益问题,村两委也相应地提出了解决办法。
为了保障村民利益,村集体合作社与想要承包土地的村民进行协商,共同决定土地租价。
王坪村的果园改造计划终于得以顺利进行,改造后的果园可以由村集体经营代管,村民以土地入股分红,也可以由村集体统一供苗、统一模式栽培并给予技术指导,让农户自己经营管理。
2015年以来,王坪村改造果园面积已经达到1000多亩。今年,村子又按照矮种密植、高架移植等栽培模式,配套水肥一体、智慧果园等新技术,全面打造出一个占地面积500亩的机械化耕作、智能化管理的高标准农业产业示范园。
除了推广新技术、创新经营管理模式,王坪村还依托“静宁果农”国家级劳务品牌培训项目,配套村技术员职称评审制度,加大果农培训力度,分阶段分层次为果农进行专业培训,力争使村子里的每一户都有一名“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明白人”。
几年前,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王虎珠顺利通过了理论和实操考试,正式成为村里的一名技术员。如今,只要村民们谁家的果树有问题,都会叫他来看一看。凭借技术员的身份,王虎珠每年还能从政府领到一笔“工资”。
用技术赋能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打开一片蓝海。只要善用科技的力量,就能拓展生产可能性的边界,不断释放果产业的发展潜力。智慧果园、冷链仓储、直播带货……借助技术红利,如今的王坪村旧貌换了新颜。
王家坪村的果园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老到新的变迁。苹果红了、村民笑了、生活富了。如今的乡村每天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永远不变的则是村干部们那颗在广袤土地上挥洒热血的初心。
王坪村“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乡村振兴新图景已然展开。提升农业“科技含量”,让更多“好种子”长出“好果子”,让更多“农把式”挑起“金扁担”,奏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最强音”,激发乡村振兴的乘数效应,静宁县王坪村正在通过拥抱新技术来拥抱乡村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