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密切联系群众、有效服务群众、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战略之举。
近年来,静宁县始终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的各项部署要求,聚焦群众需求,健全工作机制,创新活动载体,深化实践活动,盘活现有公共服务资源,组建十大志愿服务队伍,着力完善“十大平台”,统筹推进“五大任务”落实,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基层落地生根、遍地开花,绽放出文明的芬芳。
新时代文明实践,不是另起炉灶,而是盘活存量,做优增量。静宁县坚持激活、整合、下沉、共享,把每个条条块块中的资源整合起来,根据文明实践活动需要和群众需求再配置、再优化,通过机制创新激活文明实践的“源头活水”。
凝聚思想共识。挂牌成立静宁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组建中心办公室实体机构,先后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听取建设运行情况汇报,制定印发了《静宁县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强化工作导向,细化责任清单,明确工作责任,全面发挥部门职能和领导职责,形成了全县上下齐抓共建的良好局面。
完善工作体系。建立联席会议、挂点联系等制度,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监督检查,构建了党委“一把手”负总责、县乡村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相配套、志愿服务队伍为支撑的工作体系。建立工作评价、激励嘉许和关爱礼遇机制,对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给予一定奖励扶持。同时,制定志愿服务积分制度,打造城乡共通的积分超市,以活动换积分,以积分换奖励,以奖励促文明,不断提升志愿者的价值认同感,营造全社会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浓厚氛围。
加强阵地建设。充分利用县内人才资源,广泛动员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乡土文化人才、科技能人、“五老”人员、乡贤人物、先进人物等积极注册争当志愿者。构建理论政策宣讲、青少年教育等服务群众十大平台,完善壮大县级“1总队、10分队”和乡村志愿服务队的“1+10+N”志愿服务队伍体系,组建各级各类志愿服务队1100多支,招募志愿者6.3万余人,广泛开展“理论宣讲”“洁美家园”“公益爱心”“文明交通”“科技下乡”等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全社会积极参与改革发展的内生动力。
建强志愿队伍。广泛动员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乡土文化人才、科技能人、“五老”人员、乡贤人物、先进人物等积极注册争当志愿者,成立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1200多支,注册志愿者6.3万余人,充分发挥志愿者的核心力量,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参与度。牢牢抓住百姓需求、社会需求、政府需求的“共振点”,不断拓展志愿服务类型、领域,常态化开展健康义诊、科技科普、法律援助、移风易俗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把老百姓需要的精神食粮、惠农政策、科普知识等送到田间地头、村头巷尾,提振群众“精气神”。
强化典型带动。着眼培养时代新人和弘扬时代新风,大张旗鼓表彰奖励通过发展产业、自主创业、勤劳致富的典型鲍大虎、齐东花、柳彦红及“好婆婆”“好媳妇”“好邻居”“文明家庭”等先进模范4380余人(户),组织引导任君平、王根花等80余名农民志愿者现身说法,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使广大群众“学有榜样、行有示范、赶有目标”。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贾载瑞被评为甘肃省助人为乐模范,甘肃德美社会救助基金会、任玲玲被评为2022年度学雷锋志愿服务全国“四个100”和甘肃“四个十佳”暨疫情防控先进典型,靳玉国等11个人和组织获得平凉市诚实守信模范等市级荣誉称号,表彰奖励县级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和“凡人善举·身边好人”140人,营造了崇德向善、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
持续移风易俗。把治理高价彩礼、推动移风易俗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修订完善《红白理事会章程》《村规民约》,印制《静宁县文明手册》,发布《文明祭祀倡议书》,更新布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灯箱(杆)1100余面,刷写移风易俗固定宣传标语2000多条,绘制村规民约、民俗文化主题文化墙300余面,教育引导群众摒弃不良习俗,营造良好乡风民风。组织开展“我们的新时代”短视频摄影、“以花为媒 梨园相会”青年交友联谊、“弘扬文明新风 助力乡村振兴”表彰大会暨文艺汇演、静宁县家风家训书画作品提升户容户貌公益活动等移风易俗文明实践活动累计1800余场(次),推动树立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通过中心建设,充分发挥了统筹整合的功能,各级各类、各行各业的资源得到有效归集,配置组合更活了,使用效益更高了,使中心(所、站)真正成为有人气、有感情、有温度的地方。
来源:静宁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