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每个青少年都是梦想的探路者,每一次研学都是一次全新的尝试。2013年7月22日下午,静宁县博物馆组织青少年走进静宁文庙活动。
静宁文庙位于静宁县第一中学校园内,占地面积近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1256.8平方米。1993年被公布为甘肃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群整体布局坐北向南,承我国古代建筑之风格,顺中轴线依次为棂星门、戟门、东西厢房、大成殿。整个布局主次分明,结构严整,造型独特,气势宏伟,是明代具有代表性的建筑。
自庙门入,便为戟门,也被称为大成门。距大成殿阶墀15.5米,四柱三开间,面积261平方米,戟门五楹,飞檐斗拱,造型别致。
戟门内便是由东、西厢房组成的四合院,东厢房共14间,建筑面积299.3平方米;西厢房共5间,占地178平方米。东西厢房自1953年改为8座教室后再未恢复原貌。
永乐十二年(1414),知州史信支持进行续建庙学,规模稍有扩大。天顺六年(1462),知州郭增更新扩建,时任翰林侍读的刘吉为此撰写了《重修静宁州庙学记》,并被刻成石碑立在庙中。此碑是静宁六碑之一,可惜在明国时期文庙内多次驻军而毁坏不存,静宁县博物馆馆藏着石碑的拓片。
研学,是行走的课堂,它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游玩与参观,而是一次开阔眼界、品味人文的成长之旅。青少年们在文庙里充满了好奇心,也让青少年们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怀。为认真听讲解的青少年们点赞吧。
来源:静宁县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