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走进“苹果之乡”静宁的法治文化广场,就仿佛走进了一幅幅精雕细琢的法治文化画卷,花草掩映,环境清新,满目皆绿。信步闲逛间,一系列普法元素映入眼帘:造型别致的宪法宣传栏、图文并茂的法治名人警句……居民在享受清凉的同时,不仅可以了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宏伟蓝图,也能“沉浸式”的学习与自身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
法治文化是法治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与内在动力。“八五”普法以来,静宁县司法局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立足“可用、有用、管用”的原则,让群众在阵地中获得法治体验、增强法治认知、提升法治素养,确保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实现“更实用、更有趣、更动感”的要求,结合法治建设要求和群众关注点,及时更新内容、创新形式,真正打通了普法宣传“最后一公里”。
“有形覆盖”将法治观念深植
在静宁县西城区法治文化广场,以“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宪法》和公民“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两本“书”映入眼帘,读“书”学法间,开启文化广场的参观之旅。法治文化广场按照自然与人文相结合、法治与民生相结合、新景观与原有景观相结合的设计理念,打造集休闲、娱乐、健身、教育为一体的开放式园林,一个个法治景观小品有着法律的威严,也有着艺术的特色,走心的设计让无声的法律条文“活”了起来。
到此休闲散步和前来游玩的居民被法治广场无处不在的“法”元素和浓厚的法治宣传氛围深深吸引,法律知识悄然走进他们的心里,无声的浸润着心田,“学法、守法、用法”的居民越来越多。“西城区法治文化广场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休闲、娱乐、健身的场地,而且还能学习法律知识,这真是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西城区附近的居民魏永明称赞道。
沿着西城区法治文化广场一路南行,是今年建成的南河法治文化公园。公园里,历史法治人物长廊全面展示了在中国古代法治历史进程中曾作过卓越贡献的法治人物,成语典故长廊则记录着与“法”有关的成语故事,融合了“中国风”的元素,内容新颖,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公园里随处可见民法典与生活同行的主题标识牌是整个法治文化公园的灵魂,《经营自由》《“我”的意见》《和睦相处》等21个民法典宣传标识牌,涉及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和侵权责任等内容,图文并茂,简单明了,全面营造“抬头见法”“处处有法”“满眼是法”的浓厚普法氛围。
“西城区公园、南河公园附近有许多小区、单位,我们选择在这些地方建设法治文化广场,主要是为了以点带面扩大法治文化辐射圈,让居民们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法治氛围,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文化的教育熏陶。”静宁县司法局负责人说。
甘沟镇甘沟村法治文化广场的投入使用,为当地群众送上了丰盛的“法治文化大餐”。
甘沟村法治文化广场以弘扬中国精神、宪法精神主题宣传造景为中心,广场南侧9个宣传标牌集中呈现了中国古代法治文化巡礼、新中国宪法变迁史等内容,用追本溯源的方式,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法治文化的基础上,将法治文化与时代精神相融通,突出法治文化传播,发挥法治文化的渗透力、引导力和感染力,进一步坚定观者的理论自信与文化自信。广场北侧的9个宣传标牌则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晦涩难懂的法治内容。法治文化广场与自然美景遥相辉映、相得益彰,让乡村振兴发展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居民在休闲之余,坐在甘沟村文化广场的长凳上,休憩的同时还能享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法治盛宴,附近居民纷纷表示:“法就在身边,学法很方便,这种法治宣传形式真不错。”
静宁县依托县、乡绿地广场,因地制宜打造随时随处可看可品可学的普法宣传阵地,已建成西城区、南河、城关、甘沟、八里、细巷、城川、界石等21个法治文化广场,还有一个法治文化广场即将竣工,每个法治文化广场各有特色,以“法治文化”为主题,遵循“尊法、学法、知法、用法、守法”的宣传理念,通过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展现形式,使群众在休闲娱乐的同时能够潜移默化的吸收法律知识,感受法治氛围,达到润物细无声、法治入民心的效果。
“有效覆盖”解决群众法律难题
静宁县依托法治文化阵地举办各类法治宣传活动,解答群众法律难题,努力做好阵地建设维护与普法宣传活动“结合”文章,持续提升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渗透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浓厚法治氛围,实现了法治文化阵地由“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
让静宁司法人员欣慰的是,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对群众法律引导的效果正日渐显现,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如今已成了群众的日常习惯。
“你看我这养老问题到底是该申请调解还是到法院打官司啊?”“我的情况符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可以申请法律援助吗?”……2023年5月,城川镇吴庙村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暨法治文化广场正式落成,百姓遇事都习惯到法律服务工作室寻求帮助。
静宁县司法局以筑牢乡村振兴法治“基础桩”,绘就基层法治建设“同心圆”为目标,按照“发展强村、生态美村、道德润村、法治管村”的理念,积极开展村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
吴庙村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是“东西合作”项目之一,由天津市司法局援建,作为静宁县第一批基层法治工作室,是全县村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的示范点、引领点,为其他乡镇提供实体平台建设的样板和标准参考,让农村呈现出新时代“司法蓝”的浓厚法律氛围,实现公共法律服务“出门可见、触手可及”。
“要是你们再不管,我真的是没活路了!”2022年6月的某一天晚上,静宁县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李娜接到了马女士的求助电话,电话里马女士情绪激动。
原来,51岁的马女士因患宫颈癌在静宁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住院治疗期间,其丈夫和子女对她不闻不问,眼看住院费到期,无人续交,她本人又丧失了基本劳动能力,没有任何生活来源。了解情况后,静宁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立刻给马女士开通绿色通道,安排律师为马女士开展法律援助。
在援助的过程中,马女士告诉工作人员,打电话的那天,丈夫子女的不愿出医疗费冷漠态度让马女人寒了心,马女士想通过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她独自一人来到滨河路附近的西城区法治文化广场,广场附近有一座桥,她原要想从桥上跳下了结自己的生命,迷茫徘徊中,她看到标有“12348”法律援助电话的景观牌,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马女士拨通了求助热线。经过法律援助中心负责人和律师的不懈努力,法院最终按照马女士的诉讼请求调解结案,丈夫和子女为其结清医疗费。马女士对结果十分满意。
最近,静宁县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接到了关于“遇到噪声扰民该怎么投诉”“面对校园霸凌如何应对”“设摊摆点被罚款怎么办”等一些法律问题的咨询。热线背后,是通过法律知识的广泛宣传,群众法律意识的真正觉醒。
下一步,静宁县将全面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能力提升活动,持续扩大法治文化阵地建设覆盖,不断提升法治宣传实效,彰显法治文化魅力,营造该县上下人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法治氛围。
来源:平凉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