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基点 定海神针
“中心基点·胜利指针”主题雕塑——一根五角星的日晷指针,每天随着时间的变换,充满张力的圆环,围合天地之气,凝聚长征精神。
这根日晷指针分9节、通高15米,寓意1936年9月15日中央关于界石铺战略地位的第一次电文——“四方面军宜在五天至七天内以主力出至隆德、静宁、会宁、定西大道,控制以界石铺为中心之有利基点,迟则界石铺通渭大道有隔断之虞。”
日晷的投影,依次指向内圆雕刻的红军不同时期关于界石铺的电文,将历史与现实一次次串联,也把长征精神一遍遍温习。
英雄史诗 千秋伟业
纪念馆——馆内陈列有毛主席青铜像、长征时期党和红军领导人砂岩浮雕、十大元帅塑像等,以及长征时期珍贵图片、实物、文物资料千余件,并运用现代艺术手法和声光电技术,真实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可歌可泣的历史场景。
重点展示了静宁界石铺作为长征会师时中央战略部署确定的会师“中心基点”的重要历史地位。以界石铺为重点,突出了中央三大红军主力会师静宁的情况,以及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在静宁驻留的革命遗迹。
领袖引航 指点江山
毛泽东界石铺长征旧居——院落有大小房屋8间,院内东西两边各一排厢房,毛主席就住在东边一排中间的屋内,警卫员陈昌奉住在靠后院的最边上一间屋子。毛主席曾盘腿坐在火炕上翻阅书籍、察看地图,制定行军计划。
毛主席曾对陈昌奉说,界石铺地处西兰大道,是兵家必争之地,今后红军还要到这里来。
1936年,党中央为巩固和扩大陕北革命根据地,迎接二、四方面军北上会师,制订了著名的“静会作战计划”,并将界石铺确定为三大主力会师的中心基点,控制西兰大道战略要冲。
正是在界石铺的数日,毛主席勾勒出了三军会师的宏伟蓝图,经略中国革命之风云棋局,决胜光辉壮丽的千秋伟业。
院内还有老井、石磨、石饮马槽、毛主席战马纪念塑像等。
特别是旧居后院的那座毛主席战马纪念塑像,至今依旧诉说着“白马救主”的动人故事。
据毛主席警卫陈昌奉回忆,1935年10月5日凌晨,主席的战马在马棚里好像受了惊吓似的忽然刨动前蹄,嘶叫不停,陈昌奉把这一情况报告了毛泽东。毛泽东披衣走出屋外察看情况,在院子里来回踱步,他感觉到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便立即下令部队撤离界石铺。
在撤离后不久,国民党毛炳文军三个团从西南方向十五里外追来,扑了个空。伴随毛泽东转战南北的这匹白马,革命胜利后被精心喂养直到老死,一直被后人感怀。
不忘初心 红色记忆
苏维埃界石铺农协会旧址——张贴着世界无产阶级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肖像,左右分别悬挂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军旗和中国共产党党旗,右墙张贴的《共产党宣言》标语和《国际歌》歌词,共同象征着那个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通过这些老旧的桌凳、茶壶茶碗,至今依然能清晰地感受到当年农会成员积极谋划开展土地革命的峥嵘岁月。
军民同心 其利断金
红军楼——始建于光绪13年,民国时期当地人称为“喇嘛庙戏楼”,解放后改称“庆胜楼”,1978年改称“红军楼”。
一组栩栩如生的雕塑群,无声地讲述着当年红军长征过界石铺时军爱民、民拥军的生动场景。尤其是余新元、巫仰光的故事经久不衰。
1935年10月,红军在界石铺休整期间,曾在此组织召开群众大会,毛泽东在楼上做了北上抗日宣传讲话,邓颖超等人在楼下向当地群众分发了毛巾、袜子等战利品。
长征之光,理想之炬。
照亮夜空,驱走黑暗,星光熠熠,永放光华。
每一处长征遗址背后,都激荡着芳华的激情岁月;
每一砖沧桑铅华其中,都满含着辉煌的革命荣光;
每一位先辈足迹之下,都屹立着奋进的民族坐标。
十秩风雨,世纪芳华。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百年只是序曲开篇。
人们在感悟百年奋斗历程的伟大成就中坚定前进方向,在感悟伟大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中赓续红色血脉,凝聚起强大精神之源、奋进磅礴之力,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