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本站!
好店入驻
微信扫一扫打开
入驻好店
发布信息
微信扫一扫打开
发布信息
同城头条  >  本地  >  朱彦军:《诗琴书画·人文平凉》
朱彦军:《诗琴书画·人文平凉》
2023年06月20日 11:26   浏览:19   来源:扬帆启航














年少家贫无珍物  

幸将书香伴青灯




      我小时候,因为家里条件差,父亲的一本《唐诗一百首》 和《毛主席诗词》就是我唯一的课外读物。那时文字对我来说,有着某种莫名的亲切感和吸引力。后来,省吃俭用的父亲为了满足我的阅读需求,攒钱为我订了一份《少年文史报》,那些年,在村口等邮递员成了我最开心的期待。











时约文学陪作客

常有写作冠风流




      上初中时,我的语文老师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他经常告诉我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了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那段时间,我读了不少课外书。当然,这些书大部分都是借阅同学的书。实在没课外书了,就借高年级同学的语文课本来看,也抄了很多名言警句。因为看的书多,在中学阶段,我的作文写作和语文成绩在班上一直都是很好的。这都是受益于我的大量阅读。






















多彩世界也无情 

最有文学暖人心




      在阅读中,我慢慢地了解到了外面的世界,也开始向往外面的世界。于是初中毕业试考完后,我就偷偷地外出打工了。离家时,只带了那本《唐诗一百首》和《毛主席诗词》。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无聊、郁闷、失落、疾苦……但,“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点燃了生活希望;“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找到了情感旧友;“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催强了低谷动能;“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激发了乐观情绪。咀嚼一本《读者》或《青年文摘》之类的旧杂志,可以一整天不吃饭。记得到年底回家时,收集的旧杂志已经成为“最重”的行李。打工期间,辗转到每一个城市,都先去新华书店和旧书摊“报道”。












手不释卷终圆梦  

知识改变后半生




      经过三十多年的坚持学习,积累了大量的诗词知识,我鼓起勇气报名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举办的《2023 中国诗词大会》,经过层层选拔,有幸冲出了百人团,走进了总决赛。“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我想如果没有我这几十年的坚持阅读和努力背诵,这份好运气是不会眷顾我的。为了鼓励上进、大兴学习,当地政府安排我到静宁县文化馆工作,知天命之年,竟端上了“铁饭碗”。现在,我时长告诉孩子们,要懂得“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人生”的智慧;要懂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要懂得“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的哲学。

















文脉绵长泾水流  

文化强市助发展




     高天厚土,人文平凉孕育了一代代文化人,我是一个写真,也是一个缩影。我的家乡平凉,是“丝绸之路”必经重镇,史称“西出长安第一城”,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道源崆峒和书画之乡、武术之乡、围棋之乡、针灸之乡塑造了“一源四乡”的“文化强市”品牌,崆峒山道源文化、古成纪伏羲文化、西王母远古文化、皇甫谧医学文化、崆峒武术文化独具魅力,被尊为人类始祖的轩辕黄帝曾亲临崆峒山,向智者广请教治国和养生之道,秦皇、汉武、司马迁、杜甫、白居易、赵世春、林则徐、谭嗣同在崆峒山留下了延绵文脉。家家挂字画,处处有书香,早已经成为平凉的文化精神。



















“百馆联动”兴文化  

   华夏文化传精神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借着长征、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政策的东风,“百馆联动”为加快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注入了强劲动力,进一步增强了文化工作者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全面推进文化建设,实现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提供了坚强的动力。我相信,在文化工作者的团结努力下,在文化基因的牵引发展下,在文化政策的助力支持下,甘肃的文化事业,一定会“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一定会“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一定会“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彦军简介









朱彦军,来自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文化馆,是《2023中国诗词大会》第八季亚军,知识改变命运,文化成就梦想。


头条号
扬帆启航
介绍
推荐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