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挂念,老人会把外人认成儿子;因为疾病,又常常认不出亲生儿子……”
十几年前,彭先生发觉母亲的行为有些异常,却一直没有真正意识到,她生病了。直到五年前,彭先生的母亲在摔倒骨折后,症状加重。同年年底,她被确诊为额颞叶痴呆。近日,央视新闻《相对论》栏目组见到了这对母子,起初,老人甚至把记者庄胜春认成了她的儿子。
01
一件又一件“可笑的小事”
彭先生早年是一名外科医生,大概十几年前,他的母亲出现了异常的情况。有时他正开会,就接到母亲的电话:“你赶快回来,我有重要的事跟你谈。”
当他赶回家一看,所谓“重要的事”是家里桌上多了一袋方便面,母亲觉得“家里一定进人了”,让他处理。
起初,彭先生没往痴呆症上想,只觉得是一件又一件“可笑的小事”。在他的印象中,母亲是一个温文尔雅的人,她的变化让彭先生琢磨不透。
“那个时候,精神类疾病在公众的认知里,都还像一片荒漠。”后来,不对劲的事出现得越来越频繁。彭先生为照顾母亲,不得不在事业的关键期选择辞职。
2018年,彭先生的母亲在摔倒骨折后,症状更加严重。手术时,她觉得儿子和医护在迫害她,语言愈发尖刻。同年年底,彭先生的母亲被确诊为额颞叶痴呆——痴呆症的一种。
国家卫健委2022年数据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约有1500万痴呆患者,其中1000万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02
“连续24小时不断的高压状态”
△彭先生
03
尽早筛查、诊断和干预
结果可能大不一样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如果能早一点筛查、诊断和干预,结果可能大不一样。
04
早筛仍面临这些困境
北京老年医院精神心理二科的主任医师吕继辉认为,早筛最大的困难,是民众的接受度和知晓率。“我们主动去社区筛。但筛查出有问题,一些人却不相信这个的结果,或者不认为这是个问题。”
魏翠柏介绍,早筛的困境,除老人的配合度外,“还缺少做检查的专业人员,和方便又便宜的检查工具。”她坦言,自己作为医者也会恐惧,“我经常跟学生说,好好努力,要研发出新的手段和药品。”